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简介(2023年12月)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3-12-26

云南大学新闻学教育始于1985年,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高校。2014年6月,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大学共建成立新闻学院。2016年4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云南大学签署协议,在新闻学院的基础上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2020年5月,复旦大学对口支援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复旦大学廖圣清教授挂任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

学院目前开设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2个本科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3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MJC)。学院设有传播与民族文化研究所、跨文化传播研究所和舆情研究所等3个科研机构。全院有教职员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20余人,外聘教师1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10人、讲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在读博士2人,学院教师队伍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目前在校生规模为700余人,其中研究生为300余人。

学院设有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系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实验教学器材、设备等2700余台(套),资产投入超过3000余万元。中心下设融合媒体报道指挥中心、高清四讯道广播级演播厅,以及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报刊编辑室、摄影实验室、新媒体实验室、数据新闻可视化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可满足新闻传播实践教学需求,并积极为社会提供服务。学院和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七彩云”联合建设了“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实现依托“一核心”(媒体云平台)+两中心(内容中心、用户中心)”,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培养“四力人才”(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目标,逐渐形成“平台+内容+教学+运营”的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实践教学生态环境。

学院立足毗邻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宣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精神,把培养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作为重要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探索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抓好本科专业建设,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相继获批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在近年来省内的专业综合评价中均保持在省内第1的位次。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为大一、大二新生全部配备学业导师,强化对本科生学习的指导。推进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组织学生申报立项大创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以及有关学科竞赛,获得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学院以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抓手,逐步规范研究生培养的环节和流程。完善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机制,近年来每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超过100人,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强化对导师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导师职责,面向业界和国内知名高校新选聘一批校外导师。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每年获批研究生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组织研究生成建制到云南日报开展暑期实习,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监控,不断提高论文质量。

学院着力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学院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发展提出的三个定位,明确了民族传播、健康传播与区域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为重点学科建设方向。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的统筹部署,组织实施新闻学院“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同时先后制定了“一流大学建设项目建设方案”“一流大学国际化建设项目”“一流大学一流创新人才项目”“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方向和具体目标。围绕重点学科方向,进一步调动学院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和发展思路,推动学科建设不断深入。

学院立足实际,不断深化科学研究。组织动员教师积极申报完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2017年以来申报获批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承担完成省级有关厅局委托的科研项目10余项,提交有关部门研究报告20余份,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8本,有力地支撑了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加大对年轻教师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年轻教师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办法,首批立项院级科研项目10项,每项给予2万元经费支持,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为申报获批更高层次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学院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结构不断优化。结合云南大学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推进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以工作室、项目制为平台,整合现有师资队伍资源,切实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4名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外国家访学,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博士比例,优化学科结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人才招聘和引进工作,近年来招聘和引进教师4人,1名新引进教师入选学校“青年培优计划”。做好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选拔工作,积极依托各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对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学院1名教师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3名教师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1名教师获批云南大学“东陆青年学者”,人才队伍梯次逐步形成。继续加大与新闻行业互聘教师的力度,选派6名专职教师到省级媒体挂职锻炼,聘请7位传媒业界资深专家到学院授课,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协同育人模式。

学院加大与国内外高校和有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力度,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牵头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举办首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南亚东亚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来自11个国家的45所高校作为创始成员加入该委员会,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18所高校的嘉宾作为创始成员代表出席了在线上举行的成立大会。学院用活用好这一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加强区域国际传播研究和学科建设,持续深化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缅甸国家管理学院深化合作,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举办2022年(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与研究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围绕国际传播的前沿理论及实践议题进行讲授与交流,并就国际传播研究的主流及前沿方法予以讲授与培训,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2022年,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第一届“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和新加坡、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参加,聚焦新闻传播学科前沿,对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研讨。学院还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媒体业界和高校传媒院系学生举办了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邀请东南亚新闻媒体和新闻院系的年轻人到云南大学,与新闻学院的学生组成合作创作团队,拍摄了一批纪录片和短视频,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学院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影响力不断扩大。与省纪委监察厅共建《在线访谈》演播室,建设师生廉洁教育平台,2017年以来演播室节目录制访谈30余期,通过参与节目录制,加强师生的廉洁教育。同时还受省委组织部委托,录制了面向全省党员的党课课程《云岭先锋》系列课程。依托省委宣传部在学院设立的“宣传干部培训基地”,2017年以来,举办了6期面向全省基层和有关行业的宣传干部培训班,共培训宣传干部近600人;举办了3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共培训新闻发言人150余人,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职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院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就业率不断提升。学院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并采取就业培训、专场招聘会、及时发布就业信息等措施,服务学生落实就业问题。学院积极依托学院新媒体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双师工作室、“一院一赛”、境内外实习和生涯工作室等,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实习实训的指导,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有中央媒体、地方各级媒体、选调生、军队文职、国企和事业单位以及新媒体传播公司,担任记者编辑、宣传、党务、文案和营销等,出省就业和考研升学、留学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学生就业率逐年上升。

面向未来,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将立足实际,在学科体系再造、人才培养模式再造、课程体系再造、发展体系再造等“四个再造”上下功夫,实现“小而强”“小而新”“小而特”的发展定位,围绕国家和云南发展需要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高地,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忠诚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云南新闻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