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论坛五】传播与多民族国家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2-12-24

分论坛五由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李凤萍主持。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张允,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李世举,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马锋,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张丽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张文东,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朱杰,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院长魏红,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名章,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宋巧丽九位专家学者参与分享和讨论。

57059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张允

9C34

张允老师以“美食文化传播中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研究”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认为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对美食文化良性传播、帮助中华美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结合美食文化传播现状,张允老师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美食文化传播中加强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她认为以正确的美食价值观打造促进地域美食认同与国家文化认同关系正向平衡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当前美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任务。


宁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李世举

C41E

李世举老师从分化与铸牢两个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问题与对策。他认为信息是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目前信息分化加剧,信息分化是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事业发展的首要矛盾,隔阂与偏见的加剧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解决信息分化的基本理路与对策方面,他表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具有内在规律,构建完善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解决信息分化问题的根本保障。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马锋

B90A

马锋老师分享了以“乡村”为方法:传播研究的范式转型这一主题。他首先探讨了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乡村传播研究。随后,他进一步阐明了以“乡村”为方法就是把城乡视作一种沟通交流系统,在城-镇-乡的关系视野中进行传播研究、以“在传播中推进农村与农户的主体性建构”为中心、以乡村为方法就是以中国为目的,既是本土化,亦是全球化。最后,他还强调无论是西方的传播理论还是基于中国乡村经验的传播景观的描述都是地方性知识,传播理论的推进最终需要在中西对话中才能够实现,过于强调任何一端,传播研究都难以推进。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张丽萍

FD17

张丽萍老师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模式。她从“礼”的演变、“礼”规定了外在的传播秩序、礼乐的教化与内化、“礼”是中国社会关系的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礼”与中国社会交往规范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在“礼”规定了外在的传播秩序方面,张老师结合相关历史资料从自我传播、关系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了详细分析。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新闻学院)教授、院长张文东

D027

张文东老师就文化传播的话题,从中国电影的文化责任、历史意识、本土化美学三个方面,结合案例探讨了电影作为当下最大众、最流行的艺术与文化传播载体之一,我们应该怎样通过电影承担好文化传播的重任。他认为,当下中国电影的核心责任之一是回归艺术的本质与功能,重建大众的电影美学标准。随后,他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电影的历史意识,并以主旋律电影为例,从素材取向、故事类型、人物塑造、感知方式四个方面对本土化美学进行了全面解析。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朱杰

A9FF

朱杰老师表示“河西走廊”是将东亚文明与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相连接的大通道,因通道而具有“通路”之大传播意义。河西宝卷孕育于这一“全景通路”中,并以破除文字遮蔽的“活形态文化”被河西走廊民间阶层生产出来。它是“大传统和小传统合二为一的底层读本,是口头和文字融合的民间文本,是将儒释道文化糅于一体形成诸神被民间并置的故事文本,同时也成为诸多宗教进入民间社会的媒介工具。无论从”活态“的人类学视角、聚焦时间途程后残留痕迹的考古学视角、还是将符号作为物质放置在信息交流中考察的传播学视角,《河西宝卷》通过纸张和附着其上的文字及其口头说唱等技术构成其传播的物质性,并由此而建构了河西走廊底层民间世俗社会的精神世界。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院长魏红

8623

魏红老师基于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实践,分享了着力“三化”,打造共通空间这一主题。她结合云南广播电视台的具体案例,分别就搭建海外“本土化”传播渠道平台、探索“精准化”传播路径、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合作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她认为作为延边省份的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在实践中增强对话、共通、精准、在地四种意识。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名章

12440

张名章老师从边疆传播、新媒体与对外边疆传播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边疆对外传播策略这三个方面分享了近几年自己对于边疆对外传播的思考。他首先从边疆传播的缺失与错位和边疆形象传播的主要舆论体进行了基本说明,并着重解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对外边疆传播的优势和现状。最后他认为要利用全媒体环境下的多元立体传播策略讲好传统边疆、现代边疆、全球边疆的故事。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宋巧丽

宋巧丽老师聚焦于近当代“珠穆朗玛”报道个案考察,深入探讨了媒体报道参与现代边疆观建构的经验审思。她结合三个时期国内外报刊的报道分析了媒体对“珠穆朗玛”边疆意涵的历史继承,然后再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揭示了主导边疆观建构的政策立场与媒体响应的四种形式。最后,她从媒介仪式、修辞框架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媒体参与边疆观呈现的媒体实践和文本机理。




点击阅读原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