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研学团侧记(三):书写恒河与澜沧江相遇的故事:采访中孟文化使者 Shanta Maria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9-08


达卡的傍晚,我们见到了盼望已久的Shanta Maria老师。她推门进来,一袭深紫罗兰纱丽上的金色刺绣如星夜绽放,亮晶晶的双眸温柔地看向我们,让人心中立刻就升腾起一股熨帖的暖意。Shanta老师个子玲珑,却提着一袋重重的书籍。她微笑着坐下,“我写了23本书,今天带来跟你们一起分享。”




Shanta Maria教授与研学团成员

这位孟加拉学者与中国的缘分,早在童年时就已埋下种子。她的父亲对中国革命的推崇,爷爷曾到访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面,这些事迹成为她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小时候在父辈的故事里对于中国的模糊印象,终于在2011年她第一次到北京后,变得清晰可触。


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中国传媒集团,简称CMG)记者到云南高校的教师,她的身份在变,但连接中孟的热忱未减。她最难忘的,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她在CMG达卡分社做新闻编辑,通过视频连线传递两国互助的消息。她动情地说:“那时才懂,好新闻是‘听’出来的——听民众的笑声,听合作的脚步声。”


在云南民族大学任教期间,学生们常常来找Shanta老师交流两国的文化;任职云南大学后,她带学生唱孟加拉民歌,跳传统舞蹈,办文化派对。如今,这些学生有的在中国驻孟使馆任职,有的投身中孟合作项目。“他们就像我的孩子,看到他们成为中孟友谊的桥梁,我无比骄傲。”


Shanta老师出版的著作,大量与她在中国的工作、生活有关。她把在中国的经历撰写成旅行日志,把27位唐宋中国诗人的诗词翻译为孟加拉语,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介绍给孟加拉民众。




Shanta老师撰写的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书籍


Shanta老师撰写的著作

“我有两颗心——一颗心属于孟加拉国,因为这是我的根;另一颗在中国,是因为这里的文化、人民、历史让我有归属感。”她在中国16座城市留下了身影,“我从未觉得自己是外人,昆明的湖、北京的胡同、广州的烟火,都像家乡一样亲切。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厚重,中国人的勤劳友善,让我深深着迷。”在中孟建交五十周年之际,Shanta老师仍在用笔墨续写着恒河与澜沧江相遇的故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