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 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

电子邮件:chenjingjing@ynu.edu.cn
办公地点:新闻学院办公楼205室
教学
课程
本科课程:《外国新闻史》《国际传播》
研究生课程:《传播理论前沿专题》、《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务》
教学项目及获奖
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国际传播”,主持人
云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一般项目,主持人
云南大学研究生优秀前沿课程“传播理论前沿专题”,主持人
第七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
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学创新项目,第三完成人
云南大学第二十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五完成人
云南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云南大学校级双语课程认证:“外国新闻史”,主持人
云南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在线课程:“外国新闻史”,主持人
先后两次获得云南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
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奖
云南大学东陆中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媒介人类学,文化研究
承担课题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东盟国家社交媒体涉华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少数民族城市移民传播行为与文化适应研究”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医疗广告的社会影响及其规制的实证研究”
主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方言电视节目与云南地域文化构建研究”
主持云南省兴滇人才青年人才资助项目
主持教育部跨境网络空间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项目“东南亚网络意见领袖及其国际影响力研究”(第一期、第二期)
主持云南大学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作为排名第二的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
著作
专著《制度变迁与媒介实践:康区流动电影放映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唯一作者
专著“Being Present: Mobile Cinema In Kham Tibetan Areas”,Palgrave Macmillan,2024,第二作者
译著《信号与噪音》,[美]布莱恩·拉金著,商务印书馆,2014,唯一译者,传播人类学名著译丛
译著《移民报刊及其控制》,[美]罗伯特·E·帕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一译者,传播学经典译丛
编著《电影“大篷车”——电影与滇川藏“大三角”地区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18,第二编者
代表性论文
论文《赋权,还是去权?——一个藏族村庄中的传播、权力与社会身份》,《新闻与传播研究》;
论文《“视觉展演”: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实践的文化阐释——基于滇川藏"大三角"地区的田野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排名第四);
论文《参考与表达——论罗伯特·E·帕克的传播思想》,《国际新闻界》;
论文《中国移民历史变迁中的“新移民运动”治理: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论文《从藏彝走廊、茶马古道到“路学”——晚近康区学术话语的空间嬗变》,《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清季民初康藏"治边"与民族主义话语之构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论文《志愿者背景、动机结构与志愿行为的关系研究》,《江汉学术》;
论文《美国医疗广告合法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医学与社会》;
论文《中国堕胎女性群体特征的系统回顾分析》,《医学与哲学》;
论文《新时期流动电影放映员的职业意识与专业想象》,《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论文《大众媒介中的“科学”——一种批判的视角》,《青年记者》;
论文《传播学视域下的公共外交:理论演进与实践变迁》,《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
论文《新媒体环境下的政治新闻报道新形态》,《传媒评论》;
论文《新公共外交视域下中国在美活动主体的变迁及趋势——基于中美建交四十年<外国代理人登记法案>(FARA)数据的研究》,《传播与国家发展学术体系构建》,复旦大学出版社等。
科研获奖
2018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
云南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云南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云南省新闻论文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019年度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学术大奖,第二完成人
《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所刊)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第四完成人
学术交流、学术兼职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湄公河流域青年媒介工作坊”中国代表
云南省网络协会高校专委会副会长
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
国家社科基金委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专家
昆明市委网信办网络舆情专家库专家
云南省人事厅青年人才基层服务团专家
中国新闻奖评选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