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2022年度)

发布部门:      发布时间:2025-03-27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坚持立足云南、辐射全国、面向两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着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具有现代传播理念与国际视野,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与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022年度,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科研建设的同时,结合学院确立的民族传播、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环境与健康传播三个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水平。结合实际,从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公共传播三个方向,培养泛在传播、智能传播时代符合社会需要的优化新闻传播人才。

过去一年,学位点持续加强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师资队伍

2022年度,学位点不断压实德师风建设责任,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到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中,在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会议等场合,经常性学习强调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学位点建设,紧紧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则和廉洁自律教育。学院每个月至少组织2次政治理论学习和教研室活动,按学校要求组织导师参加国家公共教育平台的研究生导师线上课程学习,教学督导工作效果反馈更加深入。

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培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分批、分期组织学院教师到省外参加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培训、会议和进修。

持续抓好人才招录和引进工作。2022度,学院新引进2名国内著名高校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学院教师队伍。支持鼓励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兴滇人才奖等,有2名教师新入选云南省人才项目。

全院目前有教职员工34人,其中专任教师20余人,外聘教师1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副教授10人、讲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在读博士2人,学院教师队伍为省级教学团队。行业导师一般具有新闻传播高级职称。7名教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等16个国内外重要行业组织担任理事以上职务。

二、科学研究

2022年度,学院教师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2篇,其中大部分为核心期刊文章。出版相关著作2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价值传播体系构建及其中国实践》。提交有关部门咨询报告2份。此外,在当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评选中,2为老师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学院2名教师申报第38届(2021年度)云南新闻奖,并分别获得新闻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

2022年度,学位点获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9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新征程上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东南亚网络意见领袖及其国际影响力研究》《数字文明时代云南红色文化的价值挖掘及智能化传播研究》等。获批横向项目3项,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数字化转型下的媒体融合力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实践管理咨询》等。

除学术研究外,学位点支持学院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鼓励就此申报各类奖项。2022年度,《立足区位优势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获云南大学第二十届教学成果特等奖。在云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一届主题论坛征文中,学院1名教师获二等奖。

三、人才培养

2022年度,云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云南区域发展目标,以实际应用为导向,设置新闻传播、国际传播、公共传播三个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围绕新闻实操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业务管理能力等,适应泛在传播时代宣传需求泛在化社会职业需求,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环节管理主要包括,课程学习、中期考核、实习实践,以及学位论文。学位论文资质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提交作品,主要环节包括论文开题、论文预审、论文评阅和答辩。

在人才培养支撑保障方面。2022年度,学位点继续加强新闻学院全媒体联合实验平台建设,对日常耗材和必要的设备及软件进行更新,有效保障新闻传播教育教学需要。目前,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级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功能覆盖了传统的三大媒体和网络媒体实践教学的所有领域,能够为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和操作条件。学院的电视演播室拥有4K技术,是国内最先进的电视演播室之一。学院目前拥有21个海内外实习基地,与省内主流媒体、各挂牌实习基地保持良好合作关系。

在专业硕士招生就业方面。随着国家的重视、社会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22年,学院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74。培养期间,学院支持专硕同学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方H5大赛、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大赛等;支持同学报考编辑记者资格证、经纪人资格证、教师资格证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方面,年度毕业去向落实率93.68%,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高等教育、公共事业、文化事业等领域。奖助学金方面,2022年度研究生专硕学业奖参评学生196人、国省奖4人、校级优干2人,发放奖金近110万元,奖助学金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四、服务社会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云南大学共建的新闻学院,学位点在做好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同时,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专业特色,做好服务社会的工作。比如,实验室除了为本院师生做好服务保障外,为学校有关部门做好演播、拍摄等提供支持,依托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共建或合作关系,有效开展节目录制、专业培训等新闻传播相关的社会服务活动。

依托云南大学与省纪委监察厅共建的《在线访谈》演播室,在新闻学院建设师生廉洁教育平台,于演播室录制访谈节目。受省委组织部委托,录制面向全省党员的党课课程《云岭先锋》。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等部门委托,学院开展了云南品牌负面舆情调研”“云南网络媒体传播力调”“云南涉藏外宣网络阵地建设调研”“新征程上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调研等。依托省委宣传部在学院设立宣传干部培训基地,举办面向全省的宣传干部培训、新闻媒体记者培训、新闻发言人培训等,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2年度,学位点继续加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创新团队、新媒体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南亚东南亚新闻信息数据库和全媒体联合实验室、传播与国家发展智库加快建设。通过智库建设增强治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向有关部门报送决策咨询报告2份。有1名教师参与了由中央统一部署、省委宣传部统筹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纪录小康工云南省省级丛书编撰工作。

五、典型案例

近年来,学位点持续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大与国内外高校和有关机构交流合作力度,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成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较有特色的新的学科方向。2022年度,学院在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方面,有一些新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学院牵头成立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闻与传播学分委员会,举办首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南亚东亚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来自11个国家的45所高校作为创始成员加入该委员会,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18所高校的嘉宾作为创始成员代表出席了在线上举行的成立大会。学院用活用好这一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加强区域国际传播研究和学科建设,持续深化联盟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与缅甸国家管理学院深化合作,举行了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

学院积极参与中国传媒大学牵头的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相关工作,成为首批14所联合高校,参加了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宣部国际传播局指导,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与智库建设研讨会学,积极支持、积极参与联合研究院的有关工作。

学院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举办(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前沿与研究方法研究生暑期学校,围绕国际传播的前沿理论及实践议题进行讲授与交流,并就国际传播研究的主流及前沿方法予以讲授与培训,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第一届传播与国家发展国际学术论坛,来自国内和新加坡、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家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领导和专家参加,聚焦新闻传播学科前沿,对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展开多层次、多维度的研讨,在国内外产生良好反响。

七、不足之处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科研的重视仍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立足实际、区位特色,紧跟传播技术进步和传播格局变化,有针对性前沿性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需要加强。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对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传播技术继续快速进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宣传需求泛在化等新形势,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既有培养模式等形成了挑战。立足实际和社会人才需求确立的新闻传播、公共传播、国际传播三个专硕人才培养方向,需要有切实的举措和实际成效。切合实践与就业取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相关的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考核评价制度有待建立。

 

附件